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普及|单志艳谈家庭教育③:培养学前儿童意志力的四个方面

单志艳 中国教科院 2023-06-08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良好的意志品质应该具有下列特征。

一是意志的自觉性。这是指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目的的品质。

二是意志的果断性。这是指迅速地、不失时机地采取决定的品质。

三是意志的坚持性。这是指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永不退缩的品质。

四是意志的自制性。这是指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动的能力,又叫自制力。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格培养的核心和支柱。对于儿童来说,如果意志品质出现问题,预定目标往往会无法顺利实现,从而影响其人生成功。

意志力培养,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培养意志的自觉性



进行意志的自觉性训练,比如可以让孩子提醒自己做应当做的事情,但又不能时刻提醒。凡事过则必反,这样避免形成强迫型人格。

让孩子在做事时自己做计划,家长负责提示与辅助。如果凡事都是大人来做,对孩子来说是他控,孩子没有自我选择权、个体内在活力受到压制,容易形成儿童多动症。

有一位小学老师在德国看到这样的场景:每到星期六和星期天下午,9岁多一点,左脚有点跛的约翰尼都要自己带着拖把、抹布等劳动工具在楼道打扫卫生,从不间断。而且,打扫卫生的任务还是他自己主动申请的“义务劳动”,没有人要求他这样做。他还将这两天定为自己的劳动节呢!他平时空手上下楼都不大方便,拖着重重的劳动工具更是摇摇晃晃举步维艰,每次都累得面红耳赤气喘吁吁,让人于心不忍。可他偏偏拒绝任何人帮忙,生怕别人把他的“美差”抢走似的。母亲玛丽告诉这位老师,自己当然最明白儿子行动的不便和劳动的艰难,但决不能去帮他,否则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因为他宁愿自己困难也不愿别人因为脚跛而可怜自己。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约翰尼因为脚跛,会失去很多优势,因此必须磨炼自己的意志,培养百折不挠、不怕失败、不怕困难的精神。



培养意志的果断性



(1)给孩子鼓励,提高孩子自信心。无论孩子做事结果如何,至少要对孩子愿意自己做事的行为予以肯定与鼓励。

(2)让孩子参与,在参与中走向独立。培养意志的果断性,最直接的行为就是孩子直接参与事情,做出决定。所以家长要给出足够的空间让孩子决定自己的事情。如去哪里玩?玩什么?自己决定今天穿什么衣服,自己决定走路还是坐车去附近的公园玩,等等。只有自己做出的决定,人才能知道负责。责任感的培养是从自主决定一件事情开始的。

(3)鼓励孩子做了决定不后悔。不管所做决定对与错,按照决定做下去。错了不后悔,对了继续做。

(4)允许孩子犯错误。人在做决定时难免不犯错,人就是在不断的错误中积累经验成长的,没有错误就没有成功。所以允许孩子犯错误,在错误中总结经验,找到走向成功的钥匙。那些为了避免孩子犯错而直接替孩子做决定的家长,就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



培养意志的坚持性



《诸葛亮给子书》中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说明了学习要立志,但学习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培养意志的坚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成长不是享受的思想。少让孩子享受!成长过程不是享受过程!

(2)开展丰富多样、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如走、跑、跳、攀、爬等,鼓励儿童坚持下来,不怕累。节假日可以带着孩子去爬山,让孩子在体力可以支撑的情况下,坚持爬一段山路。

还可以在游戏中进行定力训练。心理实验表明,要求幼儿站着不动,如果仅为保持一定姿势,幼儿就不易控制自己。如果在游戏中担任一个角色,比如学习士兵站岗,幼儿则能保持较长的时间。家长可以在家庭的劳动或游戏中,有意识地让孩子充当某种角色,如让孩子扫地、倒垃圾,让孩子担当环保小志愿者。孩子一旦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就容易坚持下去。

(3)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儿童锻炼意志。家长应尽可能让儿童独立活动,如,多走路、少坐车;自己上下楼梯,自己背包;让孩子自己穿衣,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完成作业等。儿童在完成这些活动时,要克服外部困难和内部障碍。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意志得到了锻炼。倘若孩子不能马上完成这些活动,也不必急忙去帮助,而应先等一会儿,让孩子自己克服困难和障碍。

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培养儿童意志力的重要形式。所以在家里和都要创造让儿童劳动的机会。在家里孩子要参加体力活动,干家务,在幼儿园孩子也要有自己搞卫生的内容。这样就能改变孩子意志脆弱、生活能力差、贪图享受等不良个性。

(4)激发儿童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锻炼与坚持的习惯。可以让孩子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如球类、田径类等体育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意志。这些活动可以锻炼坚持性、忍耐力。



培养意志的自制性



有研究表明,幼儿期是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6岁幼儿抑制性控制能力有显著的年龄效应,其发展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增强的趋势。即时满足、超前满足、超量满足容易养成孩子我行我素、任性、情绪不稳定、安全感差、抗挫折能力差、缺乏感恩的个性。



斯坦福大学科学家沃尔特•米歇尔教授曾经做过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研究。他让一群4岁孩子分别走进一个空荡荡的大厅,在大厅最显著的位置放了一块软糖。测试老师对每一个将要走进去的孩子说:如果你能坚持到叫你出去的时候还没把软糖吃掉,你就会得到奖励,得到另一块软糖。这样,你将得到两块软糖。如果你等不到老师来就把糖吃掉了,那么你只能得到这一块。在这10~15分钟的时间里,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马上就开始吃糖,还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则一直在等他回来兑现额外奖励,另外三分之一的孩子开始坚持着但最终忍耐不住而放弃了。14年后,研究者意外地发现,当初那三分之一能抵抗住诱惑的孩子,在学术智能测试(SAT)中成绩比其他孩子平均高出210分。除此之外,这些孩子还有较好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也较强,能积极地迎接挑战,面对困难时不轻易放弃,有挫折时也能坦然面对。实验证明,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强,他们能够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因此,延迟满足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

培养意志的自制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尽量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让孩子与父母建立亲密的关系。与父母关系亲密的孩子容易延迟满足。

(2)大人必须言而有信。一般来说,“延迟满足”都得有一个理由、一个承诺,比如“等妈妈拿走杯子后……”、“等爸爸回来再……”“等老师帮助别的小朋友做完再……”这就要求大人们言而有信,承诺了必须做到,否则会让孩子觉得大人不讲信用,下次再也不受骗了, “延迟满足”也难以进行下去。

(3)如何让孩子延迟满足呢?因孩子的年龄、需要不同,大人给予其延迟满足的时间和方式也应有所不同不同。比如刚出生的宝宝主要是生理需要,当他们饿了或渴了,就会嗷嗷大哭。父母可以稍微晚几秒给孩子喂奶、喂水,让他们从小就学会等待。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至三四岁,孩子的需要逐渐多起来,父母要学会分析孩子的合理需要,给予不同的延迟满足方式。可以推迟满足时间,让孩子学会等待,也可以让孩子付出劳动或努力。在公众场合,孩子用哭闹“要挟”父母,父母迫于颜面只好乖乖“就范”的现象比比皆是。面对这种情况,父母一定要明白,教育孩子远比面子重要。即使大庭广众,不该满足的要求决不可轻易松口;另一方面,可以用其他新刺激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还有,孩子喜欢上了一台小汽车,这时父母可以告诉孩子等他过生日时,父母再买给他。如孩子想要一辆自行车,父母可以让他帮忙做家务一星期,然后再买给她。这样在等待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了忍耐,也学会了珍惜。当然,父母的许诺都要在基本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得到兑现,不然孩子会觉得这是你故意拖延的借口。

孩子成长过程中,也要教孩子学会应对父母因故而不能实现承诺或者承诺后不兑现的情况。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要面对守信也面对主动失信和被动失信。有人承诺后却因为客观原因不能兑现,有人做出承诺却不去兑现,这就是生活。孩子必须学会坦然面对别人失信

我们也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延迟满足训练。如,当孩子有要求的时候,可以和孩子约定,让其完成一个任务,而完成这个任务最好有一定的时间,而不是马上就可以完成的。如果按照要求完成了,就可以获得其事先商量好的奖励。再如,孩子想去外面玩,你可以答应他的请求,但前提是自己把散落一地的玩具放回原处。

在进行延迟满足时,大人要讲明理由,让孩子明确不能立刻满足的原因。孩子想玩秋千,父母可以告诉他:“秋千是公共玩具,需要排队等候,等其他的小朋友玩完了,你再玩”。如孩子想要一件很贵的玩具,父母可以告诉他:“这个玩具太贵了,等你长大一些,再买给你玩。”

社会需求上的延迟满足对孩子成长来说更为重要。比如,孩子在荣誉上的延迟满足。告诉孩子如果想得到优秀学生的荣誉,那么告诉孩子应专心享受在努力过程中的快乐,而不是一直盯着目标是否实现。这样,结果变得不是最重要的,反而更容易达到目标。



来源|《发展教育学》

作者|单志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往期回顾






科学普及|单志艳谈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学前期儿童的自主性?

科学普及|单志艳家庭教育:对儿童进行挫折教育,初步培养逆商

单志艳:建设学习共同体是家校合作的新形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